十年,中國自貿區建設交出亮眼“成績單”
2023-08-03 14:32 來源:新華社
自2013年9月上海自貿試驗區正式設立以來,中國自貿試驗區建設已走過十個年頭。十年間,中國已形成擁有21個自貿試驗區及海南自由貿易港的“雁陣”,構建起覆蓋東西南北中的改革開放創新格局。
十載奮進發展,蝶變邁向未來。站在歷史新起點上,自貿試驗區建設迎來新的機遇,將繼續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活力。
吸引外資新高地
商務部數據表明,自貿試驗區為外貿外資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2022年,21家自貿試驗區實現進出口總額7.5萬億元,同比增長14.5%,占全國的17.8%;實際使用外資超過2200億元,占全國的18.1%。
今年上半年,21家自貿試驗區實際使用外資繼續穩步增長,其中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21.2%。商務部綜合司司長楊濤說,“自貿試驗區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國土面積,吸引了占全國18.4%的外商投資。”
制度創新排頭兵
自貿試驗區跨越式發展的背后離不開制度創新的支撐。十年來,中國自貿試驗區累計形成278項制度創新成果,涵蓋投資便利化、貿易便利化、金融開放創新、事中事后監管等多個領域類型。
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近日發布的“2022-2023年度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指數”顯示,中國54個自貿片區制度創新指數總體得分平均值為78.03分,相較去年76.7分有所提升。
十年間,各地自貿試驗區發揚“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的精神,不斷創新舉措,持續改善營商環境。2013年,上海自貿區推出了中國第一張自貿試驗區外資負面清單。很快,負面清單的做法推廣到所有自貿區及全國,并不斷縮減。2022年1月1日起,新版自貿試驗區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進一步縮減至27條,壓減比例為10%,其中制造業條目實現了清零。
目前,中國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呈現穩步推進態勢。華東政法大學副教授李曉郛說,從最初的“碎片化”改革創新到今天的制度集成創新,自貿試驗區在推動制度型開放的過程中始終發揮著敢試敢干、敢為人先的重要作用。
此外,每個自貿試驗區根據自身區位特點,有著不同的戰略目標和定位。依托港澳、服務內地、面向世界,廣東自貿試驗區以建設粵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為己任;強化閩臺合作成為福建自貿試驗區的突出特點;高質量發展海洋經濟是山東自貿試驗區的差異化探索任務;海南自由貿易港正就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協定如《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開展試點;云南自貿區將發揮“沿邊+跨境”的區位優勢,抓住中老鐵路開通、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生效、昆明托管磨憨三大機遇,在承擔起國家產業轉移“攔水壩”和“蓄水池”重任的同時,積極促進跨境人流、物流、資金流發展;廣西自貿試驗區則立足既沿海又沿邊的優勢,突出沿邊開放、陸海聯動,打造中國—東盟開放合作高地……
關鍵詞:
自貿區
-
暫無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