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投資協定(BIT)談判遇上美方換“導演”
2016-11-11 11:00 來源:第一財經
從過去一年的競選表態來看,特朗普的各項政策充滿不確定性,其中一項值得探討的議題是,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將對中美正在緊密磋商的雙邊投資協定(BIT)帶來何種影響呢?
11月10日,中國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美雙方目前正在積極推進中美BIT談判。“在剛剛過去的一周,中美第31輪BIT談判就在華盛頓舉辦,雙方繼續就文本和負面清單進行了深入磋商。很多工作都在正常推進,在朝健康發展的方向努力。”
在回答“特朗普獲勝”是否會對中美未來經貿關系的發展產生影響的問題時,沈丹陽表示,中美兩國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發展長期、健康、穩定的中美經貿關系,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中美兩國開展互利合作的領域不斷拓展,基礎更加牢固,已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交融的格局。沈丹陽表示,相信無論誰當選美國總統,中美兩國共同利益大于分歧的格局不會改變,中美兩國工商業界深化互利合作的愿望也不會改變,“我們愿意繼續與美方合作推動互利共贏的中美經貿關系穩定健康發展。”
根據商務部網站信息,中美第31輪BIT談判于10月31日至11月6日在華盛頓舉行,雙方就協定文本和負面清單一體進行了深入磋商。
BIT難推進但需求常在
不過,一些緊密關注和推動BIT談判的美國商人對未來并非完全樂觀。他們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表達了兩項重要觀點,首先,共和黨候選人的當選改變了華盛頓的政治風向,或許弱化了達成BIT的政治意愿,其次,BIT仍需國會批準。
中國美國商會主席吉莫曼在接受專訪時指出,預期BIT將在2017年末或2018年初完成,且“確實能夠預見,在2017年,將會有更多人關注雙邊貿易與投資關系的基本公平,也會有更多人關注美國公司是否獲得互惠待遇,來確保它們在華市場的機遇等同于中國在美國市場得到的機遇。”
相對于對內政策,特朗普的對外政策并不連貫。
經濟學人智庫(EIU)亞洲區經濟學家任韜(TomRafferty)認為,目前尚不清楚誰將為特朗普的中國(或亞洲)外交政策做顧問,但從特朗普對傳統專家的無視可以預見,未來的顧問很有可能并非來自中美關系主流專家。這種可能性將造成美國對華和亞洲政策與過去的實質性偏離。任韜表示:“EIU認為,完成中美BIT不太可能。”
中國美國商會副主席費引迪(RandalPhillips)則表示,隨著特朗普上臺,BIT談判的推進可能會面臨困難。
費引迪表示,任何協定都需要得到美國國會的批準,由于時間有限,所以對美國來說非常困難。從政治上說,除非這是國會認為特別有利于美國的令人難以拒絕的協定,但這樣的情景幾乎不會發生。“這應該是一個很嚴格、對雙方都有利的談判,對于BIT的需求是不會消失的。”費引迪表示,但是BIT可能需要被重新調整。
奧巴馬任期內難以結束談判
美國財政部長雅各布·盧上月曾表示,奧巴馬政府將盡力在本屆任期內完成BIT,他還透露中美在今年的戰略與經濟對話以及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期間就BIT進行了密集磋商。盧還表示,奧巴馬政府即便不能完成談判,也希望可以盡可能地接近完成談判。
而此前美國駐中國大使博卡斯(MaxBaucus)亦表示,仍相信中美可以就一個雙邊投資條約達成協議,“但前提是我們有一個高標準的條約文本以及一個有限的、小范圍的、代表中國投資市場實質性自由化的中方負面清單。”
此前,亦有外媒消息稱,中美希望在11月19~20日在秘魯利馬舉行的亞太經合會議峰會(APEC)上,發表一份“實質性聲明”。
不過,上述消息均出現在美國大選之前,而且前提是選前多方都預判民主黨候選人希拉里將獲勝并維持奧巴馬政府的大部分貿易政策。
中美BIT談判已歷時8年,目前進行了24輪。在2015年6月的第19輪BIT談判中雙方首次交換了負面清單,正式開啟負面清單磋商模式。隨后在2015年9月的第7輪S&ED交換了第二輪負面清單。同時,中美兩國元首都指示經濟團隊,要強力推進BIT談判。
對于BIT能否如期在2016年結束,吉莫曼表示:“我認為他們將在2017年就BIT繼續進行協商,我們期待BIT協議能在2017年末或2018年初達成。”
不過,吉莫曼并不認為特朗普政府上臺會改變中美貿易關系。
“他說的有些話讓人憂慮。不過選戰語言不是政府政策。”吉莫曼表示,在成為總統后,特朗普必須意識到中美關系至關重要,中美相互融合,互相依賴,“做任何事情將影響到全球經濟”。
同時,“中方也應當看到美國選戰中因為失業而焦慮的人群,也許有可以伸出援助之手的方面。”吉莫曼表示,譬如在BIT達成之前就先開放一些市場準入。(馮迪凡)
-
暫無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