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機遇下的中馬合作:港口基建物流成重點
2017-01-11 11:18 來源:中國企業報
中國已經連續7年成為馬來西亞第一大貿易伙伴,馬來西亞也已經連續8年成為中國在東盟的最大貿易伙伴。
據馬來西亞國際貿易與工業部統計,2016年1—8月,馬中雙邊貿易額達1493.3億馬幣,同比增長了1.4%。中馬雙向投資日趨活躍。2016年上半年,中國成為馬來西亞制造業領域第二大投資來源國。
國際產業園區早已落地
事實上,中馬的合作早已深入到產業園區。2015年9月,馬六甲和中國廣東省締結為友好州省,雙方規劃在馬六甲進行圍海造田及啟動臨海工業園區,這是廣東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點項目,可帶動金融、貿易、教育、醫療等服務業發展,尤其2016年9月29日開始廣州可直飛馬六甲。
在中馬合作建產業園方面,更為著名的兩個項目是中馬欽州產業園區、馬中關丹產業園區,業內對這兩個產業項目評價甚高——不僅開創了兩國在對方國家互設產業園區的國際合作新模式,而且也為兩國推動國際產能合作、實現產業互動提供了平臺。
中國馬來西亞欽州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共廣西欽州市委常委高樸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東盟自治區正從黃金十年進入鉆石十年,特別是‘一帶一路’提出后,如何進行中國和東盟的產能合作,是擺在中國和東盟國家領導人面前的重要課題。”
高樸強調,“我們也在按照國際園區的要求和自貿區的要求做一些管理和實踐,國內外園區的開發也已經從單純的引進外資發展的內向模式,走向了更加國際化的新發展模式。我們的產業構建完全不同,是基于互利合作、產能合作、資源整合為特征的發展,適應了中國發展的新趨勢、對外開放和東盟發展的新形勢,特別是適應了‘一帶一路’的發展。”
據介紹,中馬欽州產業園的總體規劃面積55平方公里,主要分三期進行規劃,第一期的規劃是7.87平方公里,這也是中馬欽州產業園的啟動區。
欽州園區首期開發建設15平方公里,已有50多個項目確定入園,總投資約450億元人民幣。關丹園區約12平方公里用地已落實,馬政府已為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約9億馬幣(約15億元人民幣),首個入園項目——年產350萬噸H型鋼項目計劃2017年投產,陶瓷工業園區、新能源基地、鋁型材加工基地等多個項目已經簽約。
“港口經濟”成增長點
此前,馬來西亞政府曾高調宣布邀請中國合建巴生第三國際深水港。馬來西亞交通部長廖中萊表示,由于70%—80%航經馬六甲海峽的船只目的地是中國,所以馬來西亞希望中國參與該港口建設計劃。
馬六甲海峽系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的必經通道,承載著中國80%以上進出口貿易及90%的能源進出口,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咽喉要道。馬來西亞第一位首相拉曼在1956年2月20日宣布馬來西亞獨立,其儀式就是在馬六甲舉行,可見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不可否認,馬來西亞在港口建設上與中國有著更加廣闊的合作空間。中國外交部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亞太中心執行主任許寧寧曾表示,“港口合作、基建合作、物流合作,這是中國與馬來西亞合作的重要領域。”泛亞鐵路興建帶來的經濟預期、“一帶一路”引爆的發展商機,將使兩國之間往來更趨密切。
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深圳鹽田港和山東日照港三家中國企業此前宣布,將與一家馬來西亞投資公司合作,共同開發建設一個位于馬六甲海峽的深水補給碼頭,開發費用預計為80億馬幣(約合131億元人民幣),碼頭將于2019年竣工。據估計,碼頭運營將創造6000個工作機會。
而被稱為小迪拜的皇京島MELAKA GATEWAY項目作為馬來西亞國家級“二號工程”,耗資400億馬幣(約670億人民幣),將規劃246.5萬㎡,并形成東南亞最大的島嶼群之一,預計2025年完工。
馬來西亞凱杰發展有限公司已與中國電建簽署了價值300億馬幣的協議備忘錄,共同開發包括上述碼頭在內的“皇京港”項目。除深水碼頭外,這一總體項目還包括旅游、商業、金融、地產開發和臨海工業園建設。
廖中萊表示,馬六甲“皇京港”深水碼頭的建設與“一帶一路”倡議相符。在中國企業的參與下,相關項目將為馬來西亞海洋產業發展創造更多機遇,為馬來西亞經濟注入活力。每年有將近10萬艘船只往來于馬六甲海峽這樣一個東西方海上交通要道,機會和增長潛力巨大。
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斌此前也表示,中國與馬來西亞合作開發馬六甲“皇京港”項目,不僅能夠實現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也體現了歷史與文化的傳承。
-
暫無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