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2017年全國港航船業發展重點任務
2017-03-22 11:04 來源:航運交易公報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3月15日舉行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會上表示,去年,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化解鋼鐵、煤炭行業的過剩和落后產能。去年,中國退出鋼鐵產能逾6500萬噸,退出煤炭產能逾2.9億噸。今年,要再壓減鋼鐵產能5000萬噸左右,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以上;完成鐵路建設投資8000億元,公路水運投資1.8萬億元,再開工15項重大水利工程。
全國“兩會”期間,國家主席習近平部署今年6項工作中就包括軍民融合工作。習近平強調要加快建立軍民融合創新體系,推動搞好頂層設計和戰略籌劃。
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表示今年乃至“十三五”期,將全力支持地方交通運輸發展,深化部省合作,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交通扶貧攻堅力度,加快建設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記者經梳理,總結出今年全國港航船業重點任務,包括加快推進軍民融合、國企國資改革、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落實和完善全面推進“營改增”試點政策(全年將再減企業稅負3500億元)、環保和發展多式聯運等。
重點一:軍民融合
軍民融合在港航船業主要體現在造船產能上。隨著科技的發展,軍用技術與民用技術交叉重合度越來越高(重合度達80%以上),特別是在許多船舶和海洋工程平臺通用設計建造技術領域。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胡可一認為,在開放式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過程中,應尤其注重軍民融合平臺建設,使優秀民用船海企業緩解生存壓力,釋放出更多的創新空間和活力。
胡可一建議,由國家部委牽頭,從國家層面建立健全科技興海軍民融合協同創新機制,推動船舶、海工和海洋領域軍民平行支持、交叉支持、聯合支持及供需信息共享,創建軍民融合重大科研任務“一體化”設計機制,構建共用技術項目聯合論證、實施模式,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軍民科技創新體系。
重點二:國企國資改革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肖亞慶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會上表示,改革絕非一蹴而就,今年將在以下幾個方面實現突破或者有新的舉措:一是加強國有資產監管;二是強化風險控制;三是深入推動中央企業的重組;四是推進“瘦身健體”提質增效;五是加快公司制改革(年內中央企業完成公司制改革);六是進一步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
關于國企重組的下一步動作是什么?是否會出現重組潮的問題?重組后的實際效果如何?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張喜武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會上表示不會出現大規模的重組潮。央企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推進國有資本布局優化,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企業轉型升級,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張喜武表示,從實踐情況來看,近三年來,中央企業的重組取得了階段性的效果。比如,中遠海運集團,2013—2015年重組前兩家企業平均每年利潤之和是57億元,重組后去年實現160億元的利潤,這些利潤是在去年波羅的海干散貨運價指數創新低的情況下取得的,達到了重組之后“1+1>2”的效果。今后,中國仍然要加快推進煤電行業、重型制造裝備行業、鋼鐵行業等領域的重組整合,推動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以市場為導向,采取各種有效方式推進中央企業的重組。比如,可以采取像“南車”和“北車”那樣強強橫向聯合的方式,也可以像中電投國家核電那樣圍繞產業鏈優勢互補、采取縱向的重組整合,還可以采取像招商局與中國外運長航那樣吸收整體并入式的方式等。此外,要加大重組后融合力度。重組不僅要資本合、資源合、組織合,更要做到理念合、戰略合、管理合,防止貌合心不合。
重點三: 瘦身健體降產能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會長郭大成表示,2013年至今,中國船舶工業通過不懈努力,化解了約1500萬DWT的過剩產能。然而,總體來看,全球新船需求總量在持續減少,即使能保持年均1億DWT左右,中國現有的6500萬DWT造船產能還是偏多。為此,“瘦身健體”仍是重要任務。
郭大成建議,“去產能”應該與“調結構”結合起來。根據目前船舶市場的需求特點,降低三大主流船型中散貨船的比重,同時,在大型LNG船、支線集裝箱船、大型郵輪、極地船舶等仍有需求熱點的領域開拓市場,通過“去產能”優化產品結構,達到既“瘦身”又“健體”的目的。
原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董事長李紹德表示,“拆船補貼”政策已經延續了一次,恐難再持續,航運企業和造船企業要主動根據海運貨物需求的變化,推進船型升級。
“瘦身健體、提質增效”運用在航運業中,則是嚴控運力供給。河北遠洋運輸集團董事局主席高彥明表示,航運蕭條根本原因不是經濟放緩或衰退,運力災難性過剩是禍根。為此,高彥明呼吁,欲求航運根本性好轉,嚴格控制運力儼然是第一要務。
重點四:降稅減負
今年將落實和完善全面推進“營改增”試點政策。簡化增值稅稅率結構,由四檔稅率簡并至三擋,營造簡潔透明、更加公平的稅收環境,進一步減輕企業稅收負擔;將擴大小微企業享受減半征收所得稅優惠的范圍,年應納稅所得額上限由30萬元提高至50萬元,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由50%提高至75%。
財政部部長肖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會上表示:“今年減稅降費措施出臺后,并不意味著給企業減負工作畫上了句號。我們將繼續強化放水養魚意識,不會局限于僅算眼前小賬,更要算經濟發展大賬,要通過繼續給企業減負為市場加油。”
據悉,5500億元減稅降費大幕即將開啟,財稅部門已經著手積極備戰,包括“營改增”落實成效全國督查、“營改增”政策輔導等工作均已展開。
具體到港口收費上,山東嵐橋集團董事長葉成建議,盡快改革港建費使用管理工作,規范對港口的收費,能以稅代費的就以稅代費,能逐步取消的就逐步取消,特別是港口建設費,為企業發展提供公平的機會。葉成表示,1985年國務院發布《港建費征收辦法》,其征收目的是加強港口建設,但是港建費的征收和投向在實際中存在許多問題。另外,港建費的返還比例和返還對象也不盡相同。
重點五:環保
李克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均要下降3%。
“藍天保衛戰”少不了港航船行業的參與。中國于2015年年底設立船舶排放控制區。此外,國際海事組織去年10月通過決議,同意2020年1月1日起在已有船舶排放控制區以外的全球海域實行0.5%的硫排放控制,這就要求中國進一步擴大沿海船舶排放控制區范圍,實行更嚴格排放標準。但是,大連海事大學前校長王祖溫認為,僅僅設置船舶排放控制區還不夠,因為實際上,當船舶離開港口后,污染排放依然如故。他建議,中國可以通過一次性補貼船舶尾氣脫硫系統,取代目前年復一年的巨額燃油補貼。王祖溫認為,目前中國對于防止船舶空氣污染的具體政策措施仍處于探索階段,缺乏一個全國性的政策指引。因此,王祖溫建議政府盡快出臺相關的財政補貼政策,達到政府減輕負擔、企業降低成本的多贏局面。
港口方面,中國治霾或將有大動作,正在考慮要求鋼鐵和鋁廠進一步減產,禁止中國大型港口之一天津港處理煤炭,并關閉部分化肥廠和制藥廠。7月底之前,天津港不再轉運煤炭,轉由天津以北130公里的唐山港轉運。9月底前,天津市和河北省所有集疏港煤炭一律由鐵路運輸,禁止柴油火車運輸集疏港煤炭。
重點六:發展多式聯運
李小鵬近期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坦言,當前交通運輸事業發展很快,但仍存在著基礎設施不完善、物流業發展不均衡、交通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等問題。對此,李小鵬表示要持續推進交通運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主要的是降低成本,暢通物流大通道,建設綜合交通樞紐,發展多式聯運,提升物流效率。
交通運輸部原副部長徐祖遠表示,隨著中國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下一步應在完善政策法規、推進標準統一的同時,形成利益共享的運輸合作共同體。徐祖遠認為,目前以鐵水聯運為代表的多式聯運處在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已上升為國家層面的制度安排。去年,交通運輸部等18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鼓勵開展多式聯運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法規,為發展多式聯運奠定了基礎。徐祖遠表示今后還應進一步完善配套政策法規,特別是加強多式聯運統籌協調發展政策方面的研究。交通運輸部發布的《貨物多式聯運術語》、《多式聯運運載單元標識》等標準規范,提供了標準技術支撐,將于4月1日起實施。
重點七:創新
李克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會上表示:“我們實施《中國制造2025》,就是要提升企業產品和裝備的質量,讓產品進入質量時代,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對于當前港航船業面臨的產能過剩問題,胡可一分析認為,中國造船企業最大問題是創新引領和創新驅動不足,核心技術受制于人,以企業為主體的跨地域、跨行業、跨體制創新體系尚未形成,創新生態環境有待完善。中國造船企業面臨的產能過剩表面上看是之前非理性投資的后果,但實際上,過剩是結構性的,是常規船舶和低端海工產品建造能力的過剩,而并非高技術復雜船型建造能力過剩。然而,由于高端船舶涉及的專業技術和標準種類繁多,一般企業無法覆蓋。為此,胡可一建議加快開放式科創平臺的建設,構建共用技術項目聯合論證、實施模式,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軍民科技創新體系,促進軍民技術雙向融合,以解決中國海洋裝備制造業創新驅動不足、產能結構性過剩的問題。
除了高端船型的建造方面亟需創新,普通商船建造技術方面也需要創新。針對中國船舶工業高技術船舶研發能力薄弱、更新速度緩慢、研發產品不適應市場快速變化等問題,廈門海事法院院長夏先鵬建議,造船業要因時因需而變,加快結構調整,利用云計算機、物聯網、導航系統,為船舶企業提供精準、高效物流服務,加快建立船舶融資租賃服務體系;加強船舶行業智能制造研究,加快推進船舶制造智能化進程,適應船舶發展新時代;船舶企業加強財務管理,積極調整財務策略,建立適應當前環境的財務管理系統及風險預警機制,加強對企業現金流的監控和管理,提高資金利用率,降低融資成本,控制匯率風險,從而有效應對市場變化;繼續加大船舶制造業從業人員的規范化和風險防范培訓,在全行業開展對國際新公約、新標準、新規范的培訓,以備應對國際新規則。
港口業同樣需要創新。上港集團董事長陳戌源在建議在上海自貿試驗區范圍內把洋山港區專門辟出來建設自由貿易港區的同時,提出上港集團在長江經濟帶通關“一體化”之后,建立一個統一的信息化平臺,為客戶提供更加便利化的服務;加強港口之間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包括推動港口技術、智慧港口方面的合作。智慧港口的建設將成為下一步港口業的發展方向。(陳海萍)
-
暫無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