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構海上交通體系 港口行業將迎發展機遇
2017-07-24 16:40 來源:前瞻網
當下正值我國海外投資監管趨嚴,然而港口行業的海外并購卻受到了高層的默許。在過去一年間,中資企業在收購或者投資境外港口項目上的花費超過200億美元,同比增幅超過100%。這是為何?其背后又存在著那些政治邏輯?
經濟、貿易全球化是歷史的必然,而從大航海時代來看,所有的大國交通體系都是以海運為主體的,不管是西班牙還是英國、美國等。而我國想要構建全球的交通體系,也需要從海運入手。而港口,就是海運體系的戰略支點。
畢竟,從全球貿易的角度來看,中國確實受益不小。要知道,我國90%的貿易額都是由海運完成的,因此,中國外貿體系對于海洋有多么依賴可想而知。
但是如今海上的交通體系卻是由美國構建的,中國想要入局,只能通過對港口的并購,來調整這一體系,降低對西方控制的海峽等海上交通的依賴。
而且由于“銀河號”事件造成的惡劣影響,我國主動走出去,投資與收購港口,獲得當地的海港經營權已經是迫在眉睫。如今,我國投資、收購的港口早已遍布全世界。
據分析,全球海運貿易總量已經由2002年的61.20億噸增長到2014年的99.76億噸;與此同時,我國港口的貨物吞吐量也從33億噸曾展個到124億噸。而按照基本的裝卸與倉儲、綜合物流費用收益來算的話,我國港口行業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5000億元。
由于港口發展主要看所在地的經濟發展狀況,具有一定的自然屬性,屬于腹地經濟驅動型。而且眼下全球經濟走向一體化,港口與上下游產業的聯系日益緊密。眼下,那些在上下游具有較大話語權的大宗商品生產經營企業與航運企業都將港口作為自身布局的關鍵一環。
不過對于港口企業來說,想要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就需要在服務臨港產業上多下點功夫,同時也要在物流供應鏈環節挖掘機會。
同時,考慮到如今港口之間的競爭已經上升到技術層面,而且由于港口貨物的數量與規模十分龐大,對信息處理系統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大。因此,港口企業只有從裝卸組織自動化方面入手,才能提高港口的效率水平、滿足客戶的需求。
縱觀航運領域,船舶的大型化、泊位深水化的趨勢非常明顯;每一項海運工作對于運輸的組合都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實現港口園區化、臨港產業化、推動多式聯運,將會成為港口行業未來的主要趨勢。
-
暫無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