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總署:11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扭轉下滑,同比增長1.8%
2019-12-09 12:42 來源:大公報
中國海關總署8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11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8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1.8%,扭轉了上個月下滑態勢。其中,進口1.29萬億元,增長2.5%,成為自8月以來單月進口額首次同比回升。今年前11個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8.5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4%,民營企業成為中國第一大外貿主體。海關總署統計分析司司長李魁文表示,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運行保持較好韌性,其中上月進口由降轉升,反映國內需求改善。\大公報記者 倪巍晨上海報道
28.5萬億元的大盤子中,出口15.55萬億元,增長4.5%;進口12.95萬億元,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貿易順差2.6萬億元,擴大34.9%。11月當月,中國進出口總值2.86萬億元,增長1.8%。其中,出口1.57萬億元,增長1.3%;進口1.29萬億元,增長2.5%;貿易順差2742.1億元,收窄4.1%。
交銀金研中心資深研究員劉健分析,盡管中國經貿磋商積極推進,但外需形勢并未顯著轉好,加之中美貿易關系仍存不確定性,企業部門仍持觀望態度,而去年出口低基數則使上月出口降幅與前值基本持平。他并指,進口增速由降轉升,與近期大豆、豬肉等農產品進口有所恢復、去年同期進口低基數因素有關。
貿戰弱化帶動機電出口
長江證券首席宏觀固收分析師趙偉指出,出口低基數因素雖對出口構成一定支撐,但在外需疲軟背景下,上月韓國、巴西等出口導向經濟體出口數據亦繼續深跌,中國出口增速亦受壓制。他續稱,鑒于上月進口7.7%的環比增速仍低于2011年以來同期8.8%的均值,內需壓力可能依然存在。
從外貿主體規模看,民企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外貿主體。前11個月,民企進出口12.12萬億元,同比增長10.4%,在外貿總值中占比42.5%,較去年同期提升3.1個百分點。同期,外企進出口總額11.46萬億元,下降3.7%,占中國外貿的比重降低至40.2%;國企進出口4.82萬億元,同比降0.6%,占外貿總值的16.9%。
分產品看,前11個月中國機電產品出口額同比增長4%,勞動密集型產品合計出口額增長5.7%。這些都是此前外界擔心會因中美貿易爭端受到沖擊的產品。
興業銀行兼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提醒說,自去年中美貿易摩擦爆發以來,對外貿依存度較高,且面臨融資困境的中小企首當其沖,隨著近期中美貿易摩擦負面影響的弱化,以及全球需求的邊際轉暖,中小企的率先企穩或折射中國經濟的企穩。
內需拉動六成經濟增長
展望未來,DHL全球貨運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黃國哲表示,今年中國貿易整體增速雖有所放緩,但在國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持續支撐下,中國部分行業的海運、空運進口仍續增勢。他相信,強勁的內需增長已拉動今年高達60%的中國經濟增長,特別是原材料空運進口量和機械零件海運出口量的增長,使重要行業發展呈現出樂觀的前景,“即使面對全球貿易不明朗的態勢,中國經濟仍具較強適應力”。
趙偉預計,未來一段時間低基數因素或對中國貿易相關數據構成一定支持,但在全球經濟景氣度趨弱背景下,外需對中國貿易鏈行為的壓制將會持續。他提醒說,對中國經濟而言,“穩增長”服務于“調結構”,且更多或以“結構性”發力為主。
中美貿易跌11.1% 摩擦或持續
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1月中美貿易總值為3.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降11.1%,占中國外貿總值的11.9%,是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歐盟、東盟取代美國成為中國第一和第二大貿易伙伴。
對新興市場出口上升
長江證券首席宏觀固收分析師趙偉觀察到,受外需市場疲軟影響,11月中國對歐盟、美國、日本等經濟體出口增速持續低迷,對新興市場出口增速卻有上升。
他說,上月中國對美、歐、日等經濟體出口增速分別為-23%、-3.8%和-7.8%;當月,對東盟、金磚國家出口增速卻分別上升2.2和6.4個百分點,至18%和3.6%。
交銀金研中心資深研究員劉健指出,從貿易伙伴數據看,對美出口降幅的擴大,與加征關稅利淡影響持續有關,不過當前中國對歐盟、東盟出口依然穩定,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外貿增長仍保持強勁勢頭。
“本月15日對1800億美元商品加征的關稅是否將推遲,是中美貿易談判走向的關鍵風向標。”京東數字科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提醒說,當前中美貿易談判雖獲積極進展,且雙方有望于本月達成第一階段協議,但因今年以來中美兩國經貿形勢反覆波折,仍應警惕談判可能出現不及預期。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中誠信集團董事長毛振華強調,近期中美貿易沖突雖獲階段性紓緩,但雙方在貿易、技術、金融、供應鏈等領域的摩擦或仍持續存在。
-
暫無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