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沿海港口布局規劃(2020-2035年)》獲批實施
2021-01-29 14:20 來源:福建省交通運輸廳
近日,省政府正式公布實施《福建省沿海港口布局規劃(2020-2035年)》,批準實施《湄州灣港總體規劃(2020-2035年)》、《泉州港總體規劃(2020-2035年)》。
《福建省沿海港口布局規劃(2020-2035年)》是省級最高層次的港口規劃,該規劃明確全省沿海港口由廈門港、福州港、湄洲灣港、泉州港四個港口組成。福建省沿海港口規劃利用建港的自然岸線全長384.2公里,其中深水自然岸線255.9公里。全省沿海已開發建港自然岸線占全省規劃利用自然岸線的38.4%,已開發建港深水自然岸線占規劃深水自然岸線的34.1%。規劃形成以福州港(福州市港口)、廈門港(廈門灣內港區)為全國沿海主要港口,其它港口為地區性重要港口,分工合作、協調發展的分層次發展格局。
廈門港包括環廈門灣的東渡、海滄、翔安、招銀、后石、石碼港區和環東山灣的古雷、東山、詔安港區共九個港區。廈門港是國家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樞紐、沿海集裝箱干線港和郵輪始發港,是廈門國際航運中心的主要載體和海峽兩岸交流的重要口岸,是廈門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和“絲路海運”建設的重要依托,是廈門市、漳州市產業布局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是福建省及周邊省市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出???。廈門港應積極推進港口資源整合與結構調整,促進臨港產業發展,積極拓展現代航運服務業,發展郵輪和旅游客運,加快建設廈門國際航運中心,突出國際化發展方向,逐步發展成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設施先進、安全綠色的現代化港口,引領全省港口全面參與區域港口競爭。
福州港包括福州市域內的閩江口內、江陰、松下、羅源灣、平潭港區和寧德市域內的三都澳、白馬、沙埕港區共八個港區。福州港是國家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樞紐,是區域開發開放的重要依托,是福州市、寧德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發展臨港經濟、打造產業集群的重要支撐,是福建省開展對臺本島運輸的主要口岸和發展江海聯運的重要依托。福州港在有序擴大港口規模的同時,應大力推進港口資源整合與結構調整,加快拓展臨港產業和現代物流功能,提升對臺運輸和旅游客運服務水平,逐步發展成為以集裝箱、能源、原材料運輸為主,客貨兼營、多功能的現代化綜合性港口,實現布局合理、能力充分、功能完善、安全綠色、港城協調。
湄洲灣港包括興化灣內的興化港區和湄洲灣內的東吳、秀嶼、肖厝、斗尾港區共五個港區。湄洲灣港是福建沿海地區性重要港口,是福建省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樞紐;是區域對外開放、對臺交流的重要窗口,閩中及江西等中部地區的重要出???;是泉州、莆田兩市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引導和優化地區生產力布局、促進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更好服務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的重要支撐;是福建省打造大宗散貨中轉基地和湄洲灣石化基地的重要依托。湄洲灣港將以能源、原材料等大宗散貨運輸為主,并積極拓展現代物流、臨港工業服務功能,逐步發展成為設施先進、功能完善、管理高效、效益顯著、文明環保的現代化、多功能、綜合性港口。
泉州港包括泉州灣、深滬灣和圍頭灣港區共三個港區。泉州港是福建省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的重要基礎;是福建沿海地區性重要港口,是福建省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樞紐;是區域對外開放、深化閩臺融合發展的重要窗口;是泉州市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引導和優化地區生產力布局、促進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更好服務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的重要支撐;是泉州市先進制造業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的重要依托。泉州港將發展成為以內貿集裝箱運輸為主,兼顧礦建材料、煤炭等散雜貨運輸,逐步拓展集裝箱外貿航線,對臺客貨運輸優勢突出的現代化綜合性港口。
福建沿海4個港口共有25個港區,發展基礎和階段不盡相同,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構建綜合交通體系以及服務臨港工業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較大差異,為進一步明確發展重點, 規劃發展11個重點港區,分別為福州港羅源灣港區、江陰港區、三都澳港區,廈門港海滄港區、招銀港區、后石港區、東渡港區、古雷港區,湄洲灣港東吳港區、斗尾港區,泉州港泉州灣港區。
本次3個規劃的獲批實施,是全省沿海港口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總結成果,為全省港口事業發展奠定了規劃法律依據,為港口建設和管理提供了規劃保障和科學指引,將有效指導港口資源保護和開發,強化功能定位,加強分工協作,提高整體效率和效益,對推動港產城聯動協調發展、加快港口高質量發展、推進重點港區整體連片開發、增強港口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
-
暫無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