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粵港澳大灣區共建全球超級航運樞紐
2022-12-06 13:05 來源:第一財經
新舊動能轉換之際,粵港澳大灣區如何實現產業升級?在國家戰略和《南沙方案》的背景下,大灣區如何重振經濟增長?
國際金融論壇執行委員、國新國際常務副總經理余利明表示,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全球制造業中心、中國內外經濟循環的戰略支撐區域,規劃上強化國際航運功能,不僅是大灣區經濟發展的需要,更是提升國家全球資源調配能力的關鍵所在。
當前,大灣區港口群中,廣州、深圳、香港、珠海、東莞、惠州6個港口已邁入億噸世界大港行列,深圳、廣州、香港集裝箱吞吐量在全球前十中占據三席。余利明認為,以香港、廣州、深圳為核心的國際航運網絡不斷完善,大灣區港口群國際競爭力明顯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在迎接機遇的同時,挑戰也不少,大灣區港口群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持續增大。
余利明說,制造產業轉移給大灣區港口群帶來了市場基礎和未來增長的不確定性。大灣區人工成本大幅度提高,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空間日益變窄,低端產業引發的環境問題難再承受,所有這些問題客觀上促使珠三角地區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推進。
在制造業產業轉移的背景下,余利明說:“大灣區不管是深圳、廣州還是香港,目前缺乏水深20米以上的深水港,難以全天候無條件接納超大型集裝箱船舶,與制造業產業轉移產出的國際中轉貨源失之交臂。”
另一方面,大灣區各個城市從各自發展角度出發,早已形成一城一港的局面,隨著產業升級轉型的需要,港城功能沖突難以避免。
余利明認為:“面對大灣區體量巨大的港口群,如何進行結構調整,必然成為戰略性議題和長期性任務。規劃大灣區共建輻射全球的超級航運樞紐勢在必行。”余利明建議,超級航運樞紐由大灣區港口城市共同擁有,行政上以香港自由港模式管制,業務上依托大灣區港口運營商市場化運營。
具體來說,大灣區港口城市共同擁有,避免了地權上劃分給單一城市管轄的沖突,在各城市達成利益與權利共識的基礎上,能夠以股份公司制方式共享超級航運樞紐。行政上以香港自由港模式管制,香港的競爭優勢可以得到充分發揮,比如成熟的市場制度與法商環境,低成本的離岸金融產品與服務,全球頂級城市品牌和影響力等。而業務上依托大灣區港口運營商市場化運營,目的是促使大灣區在港口群存量業務與超級航運樞紐增量業務之間有序進行過渡、轉化和調整。
-
暫無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