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運史最大規模收購案:達飛輪船正式收購東方海皇
2015-12-08 11:24 來源:財新網
不堪承受航運業務年復一年的持續虧損,新加坡政府背景的著名投資集團淡馬錫終于也坐不住了要退出。12月7日下午,世界第三大航運公司達飛輪船(CMA CGM)宣布,以24億美元收購淡馬錫旗下的東南亞最大航運公司東方海皇(NOL)。
這是自2005年馬士基以29億美元收購荷蘭航運企業鐵行渣華后,全球航運業規模最大的一筆收購案。財新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如果以集裝箱運力計算,此次收購對象東方海皇總運力為54萬TEU(TEU是Twenty-feet Equivalent Unit簡稱,是以長度為20英尺的集裝箱為國際計量單位,也稱國際標準箱單位),而在馬士基對鐵行渣華的收購中,后者總運力為46萬TEU。
收購完成后,達飛輪船將擁有563艘船(240萬TEU)的運力,占全球集裝箱班輪市場份額約為11.5%(原達飛輪船占8.8%和東方海皇占 2.7%相加),綜合營業收入將達到220億美元。其規模超過了中國兩家航運央企中遠集團與中海集團之和(154.75萬TEU)。
達飛輪船表示,此次收購將鞏固并強化達飛輪船在全球集運市場的地位,縮小其與馬士基航運和地中海航運的運力差距。不過達飛輪船也表示,目前對東方海皇的收購案雖已獲雙方董事會通過,但接下來還需要交由相關反壟斷機構審核,預計審核將于明年年中通過。
此前11月21日,東方海皇曾發布公告稱,其最大股東Lentor Investment公司已經與達飛輪船簽訂獨家協議,就有關全面收購協議事宜進行協商。Lentor Investment公司是淡馬錫控股的全資子公司,淡馬錫控股共掌控東方海皇67%的股權。
按照協議,截至12月7日,達飛輪船必須就東方海皇及其子公司完成盡職調查,并針對收購協商明確的協議。
東方海皇成立于1968年,是在新加坡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最大的航運類企業。1997年,其收購了世界著名集裝箱班輪公司美國總統輪船(APL),后者是世界第一支集裝箱船隊的所有者,并曾以航運業最賺錢的船公司而著稱。
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總統輪船的業績一落千丈,并在2011年至2014年,連續虧損4.24億、2.50億、2.31億和4.90億美元,四年虧損累計達14億美元。這也導致東方海皇的凈債務規模高達40億美元。2015年第三季度,東方海皇凈虧損為9600萬美元,虧損額同比增加了 317%。業內人士認為,東方海皇的困境與其目前的總裁、前新加坡武裝部隊總參謀長伍逸松的數次決策失誤脫不開關系。
連年的虧損使得東方海皇的大股東淡馬錫再也坐不住了。2015年3月,淡馬錫將東方海皇掛牌出售,當時達飛輪船和馬士基都對其發出了收購邀約,但淡馬錫似乎更看中排名老三的達飛輪船。達飛輪船曾許諾,未來會在新加坡建立區域總部,將新加坡作為其亞洲的關鍵樞紐。
上海海事大學水運經濟研究所教授徐劍華表示,新加坡政府曾努力想把東方海皇的業績撐上去,以便維持一個光鮮的資產報表。但是這樣的舉措很燒錢,不可能維持太久。而淡馬錫可能也感覺到東方海皇連年巨額虧損,不堪重負,長痛不如短痛,想盡快甩掉這個包袱。
這一收購給達飛輪船也帶來好處。目前達飛輪船的運力排名全球第三,東方海皇運力排名世界第十二位。隨著馬士基所在的2M聯盟大規模擴張運力,同時排名在達飛之后的中遠集團和中海集團即將合并,達飛輪船和東方海皇在航運業的地位都受到了挑戰。收購后,兩者的加起來的總運力雖然依然是全球第三,但是其與第二名地中海航運的差距大幅縮小,也拉開了與緊隨其后的中遠中海的運力差距,其全球第三的地位得以確保。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達飛輪船完成收購東方海皇,全球航運聯盟格局也將發生重大變化。其中最直觀的就是達飛輪船所在的O3聯盟將擴容,而東方海皇所在的G6聯盟或將變成“G5聯盟”。更長遠來看,隨著中遠中海合并的推進,預計明年,包括CKYH聯盟在內的各大全球集運聯盟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全球集裝箱班輪市場依然季度低迷,截止12月4日,上海航運交易所編制的上海出口集裝箱指數收于494.1點,較年初下跌了50%。而上海至歐洲的集裝箱運價也跌至每集裝箱275美元,僅為過去運價的五分之一。
-
暫無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