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船舶:開啟中國海洋經濟新時代
2016-04-25 10:38 來源:青年時報
未來的海洋與船舶會是啥樣?隨著智能設備與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完善,海上互聯互通成為可能,智能化船舶將開啟中國海洋經濟新時代。
21日,中國(寧波)船舶與海洋電子裝備及海洋新材料產業發展論壇在寧波舉行。圍繞我國船舶與海洋電子裝備產業結構調整、海洋新材料新技術研究和應用、智能船舶的發展等主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專家以及高校教授學者等展開了研討。當天還成立了中國(寧波)海洋電子裝備產業聯盟。
“智能船舶的出現,將徹底顛覆現有的航運技術和管理體系,是現代航運的劃時代革命。”中國電科三十六所黨委書記、中電科(寧波)海洋電子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奇敏在論壇上大膽預言。
據了解,智能船舶是指利用傳感器、通信、物聯網、互聯網等技術手段,自動感知和獲得船舶自身、海洋環境、物流、港口等方面的信息和數據,并基于計算機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和大數據處理和分析技術,在船舶航行、管理、維護保養、貨物運輸等方面實現智能化運行的船舶。它的出現,具有使航運業態更安全、更環保、更經濟和可靠的優勢。
通過構建智能船舶,從而推動海洋業務進入智慧化時代,對此,吳奇敏滿懷信心:“尤其是從多人操控到一人操控,從僅需少部分船員到岸上遠程操控,從遠程遙控到自主駕駛,可打造智能船舶自主航行的飛躍。”
除了自主航行、遠程遙控等主要關鍵技術以外,一些細節部分同樣可以智能化。吳奇敏舉例,未來的船舶可以通過自動靠泊、離岸,自主維修,自動清洗,自動更換設備部件,自我防護(針對海盜等),自動補給等,更充分地實現智能。
在智能船舶建造過程中,技術應用尤為關鍵。吳奇敏介紹,智能船舶技術應用可分三到四個階段:在第一階段,通過大量傳感器獲得船舶相應的信號和設備運行信息,實現船舶航行“感知”能力。此后,再將收集到的船舶運行信息進行大數據分析,給出設備運行情況的預測,提供人工決策參考,便進入了智能系統具有“輔助決策”能力的第二階段。接下來的第三階段,船舶和岸基對接的實現,就可以使船舶具備“自主決策”、自主航行、自主靠泊的能力,從而為智能船舶邁入“自動物流”的第四階段打下基礎。
而這樣的技術突破,在吳奇敏看來,也將會是船舶產業的機會。因為,船舶的智能化改造和制造,將帶來千億乃至萬億的直接和關聯經濟增值,是船舶相關行業技術和經濟進步的又一個時代春天。
智能船舶發展的同時期,一些新的需求也逐漸被關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科三十六所首席科學家楊小牛,給出了發展岸海通信的新思考:鑒于傳統通信業務主要用于應急通信和關鍵業務通信,對船上人員的日常生活通信關注不多,未來岸海通信將以人為本,重點發展船上人員日常生活的網絡通信應用技術與產業。“艦船上的人員生活單一,更需要微信類網絡社交應用,零自費、跨平臺溝通業務值得關注。”楊小牛說。
他強調,海面艦船需要在緊急情況下保證可靠的通信手段,除了傳統的單邊帶無線電話或衛星電話,傳統岸海通信應用也亟待革新。
-
暫無記錄